後疫情時代台灣企業思維型態以成長理論端視去改變 以面對下一波可能更嚴峻的新疫情
記者李振麟 / 嘉義報導
全國台灣耀活協會理事長/嘉義縣政府縣政顧問 蔡永澤博士 2021/8/14
國立嘉義女中 蔡芷盈
圖: 疫情後湍企業勢必走向新的轉型取代舊思維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不但改變民眾生活型態,也讓企業開始轉變型態因應,台灣經濟部在7月公布外銷訂單已連16紅,訂單金額創新高,加上產業轉型升級與佈局企業總部,台灣國內二級企業在國際間的競爭力提升,台灣產業以其特有敏銳的轉型升級,除了供生產製造的廠房外,也開始衍生許多供研發設計產業,事實上,台灣疫情在八月後舒緩後,產業產生改變,大多數消費者已經習慣電商購物。很多實體商店關閉。
蔡永澤博士認為:企業在提升競爭力時需要不斷提生生產品質、擴充生產機具設備與技術提升時,但是如果人力資源的效率與素質無法提升,就算有再好的生產機具,在無優秀的人員操作下,產能要增加是有困難的;事實上,人力資源素質在無法有效提高下,反而會影響生產效能。本文目的主要讓企業最佳生產力在成長理論下快速復甦。蔡永澤博士與蔡芷盈共同提出疫情後企業投資在基本設備與教育投資與針對過同ㄧ企業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企業結構、勞動力數量及生產技術對教育投資是最佳化選擇。
蔡芷盈認為:企業追求的目標來自於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比例所享有的多寡、如何開發新產品、新市場與降低產品的製造成本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此同時,企業要注意的是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也就是在企業在不斷提生生產品質、擴充生產機具設備與技術提升時,如果人力資源的效率與素質無法提升,就算有再好的生產機具在無優秀操作人員去運作與操作,產能要增加是有困難的;事實上,人力資源素質在無法有效提高下,反而會影響生產效能。所以在企業自我突破與提升的過程中,掌握低廉的人力成本與優秀的人才,才能脫穎而出,台灣企業才能在疫情後找出新的發展與成長。
疫情前,高科技產業面臨競爭激烈,一方面希望可以穩定市場占有率,一方面也期望可以擺脫仰賴國外技術來源的困境,因為企業的資源有限,所以企業必須在資本及技術投資中選擇一個最適決策。在經濟學理主張生產要素包含物理性資源與人力資源、天然氣候、資本資源與基本建設投資。天然氣候不是設計者所能改變,所以不在討論之內。歸納生產要素可以區分為人力資源與物理性的基本設備,這也就是本文以生產設備與員工教育的投資作為企業投資的選項緣由。在企業生產設備投資等硬體方面設施,企業走向全球合作的趨勢逐漸增加,如果企業資金物料及生產設備取得的問題可以獲得解決則過去企業只注重生產機具的更新或是購買新的技術來增加生產,而不願意投資在企業員工的教育訓練方面將是未來趨勢破過去大部數的企業還是無法認知到教育訓練可以為企業帶來的效益。
蔡永澤博士基於學術上對於企業投資在教育訓練的研究文獻不多,所以藉此文讓企業在疫情後了解維持有能力及忠誠的員工才是創造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亦即獲得可以創造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就是透過教育訓練來達成的個人與組織的學習。教育訓練為一種過程,它能改善員工從事某項工作的技術與能力本文針對在台灣企業對於教育投資方面,臺灣私人企業均將訓練與發展視為一項必須緊縮控制的成本,而非視為一種投資,企業在教育訓練與發展上投資很少,原因為小型企業限制他們的資源用於訓練費用上與過去台灣企業習慣用廉價的勞工作為主要的競爭優勢。後疫情時代,隨著台灣經濟逐漸由勞力密集轉變為技術及資本密集的產業,對於訓練與發展的重視勢必走向增加的趨勢,這種情形在大企業間更是重要。期待台灣在後疫情時代台灣經濟體可以藉著微調讓經濟快速復甦與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