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立委張其祿指出,「極端氣候」已經成為「新常態」,兩三個月前台灣還苦於缺水及旱災,如今又是澇害。而全球各地亦有類似情況,如西歐的德國與比利時在7月中旬發生洪災,造成約200多人死亡,而中國河南鄭州也發生千年一遇之水患等。因此今日許多治水設計,如海綿城市、滯洪池、防洪灌排系統等若仍是以常態性的降雨或洪水預測做為基準,便會無法因應極端狀況的出現。例如,高雄市15個主要蓄洪池便是以平均每小時60至70毫米的降雨量進行設計,若遭遇更大的強降雨便可能無法應付。所以為「極端氣候」的防汛及防洪設計,應是下一階段治水政策的重心。
張其祿表示,政府治水既然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水環境建設」預計8年投資約2508億元,並分為「水與發展」、「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等3大項目,且截至2020年底為止,水與發展計畫預算數共編列251億元、水與安全160億元、水與環境68億元,金額相當龐大。但是這兩年來卻還是出現「供5停2」的限水狀況,經濟部鑿井抗旱、停供救水情,而好不容易熬過乾旱期,卻又迎來洪澇災情,因此自然引發社會對政府將治水預算花到哪裡去的嚴重質疑?所以,政府也必須對「水環境建設」的成效要有徹底的評估與檢討,並確認預算真的有用在刀口之上,而非只是親水環境或綠化等表面工作之妝點,以致防洪排水的「基礎建設」反而未能到位。
張其祿再指出,防洪治水也應有「防災熱區」的規劃觀念。台灣西南由台南、高雄至屏東沿海一代之廊道,早已是內政部洪災潛勢地區的熱區,不論是其地理位置、西南氣流衝擊之門戶,以及海水倒灌等因素,皆是台灣洪災最有可能發生之區位。因此,政府之治水自然應以其為策略目標地區,對其投下重點預算,以解決該等地區長期且經常性的水患沉痾。
張其祿最後強調,目前政府的防洪、救災系統仍是破碎與缺乏整合。因為按「河川管理辦法」中央雖然對河川之「區域」進行管理,但是河川區域「外」之防汛、搶險等仍由地方政府處理,且水患又絕大部分都發生在河川「區域外」,故中央與地方的合作救災與系統整合可能更是關鍵,而不是各自為政。未來是否應建立專責的「防災總署」,以及河川管理辦法的修法都應被審慎納入政府決策考量。
圖:民眾黨立委張其祿
相關報導:蘇貞昌稱「一天1100公厘誰都撐不起」 高虹安打臉「不要把前瞻預算拿去蓋景觀工程拚剪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