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于玟致詞時表示,新北市美術館雖尚未開館,但在美術館籌備期間,每年持續推動典藏、展覽及推廣活動等各項計畫。本次展覽是開館前所推出的前導計畫展覽,期望透過反映時代議題與生活面向的當代藝術展示,激發出民眾的好奇,進而折射出對社會議題的關懷。有別於去年移地行動計畫著重藝術與自然環境共製合作,今年主題透過疫後的社會現象觀察連結更多國際藝術家的詮釋觀點,期望激發社會大眾更多有趣的交流對話。
開幕現場由參展藝術團隊〈她的實驗室空間集〉以《飛行器時間》創作演出揭開序幕,現場觀眾跟隨館內策展人謝豐嶸及藝術家領路導讀,尋沿藝術家設置的線索在展區間進行一場「游人」之旅,觀者可遊走於迷宮般的空間探討變動的人際關係,或與他人一起演奏詮釋共同體的樂曲,可坐在織墊上與親友或陌生人談天說地。
也可在轉角的診療室,藉由閱讀密醫的日記與處方簽,到訪墨西哥城車站外的書報攤。又或者見藝術家引用民間傳說、鄉野奇譚、神話故事、冷戰太空競賽敘事、好萊塢電影文本等等,生產新的符號與象徵。策展人期許透過藝術家作品的觀察、敘事、提問亦或建構的情境的安排,從不同的角度、相異的時空,觸動觀者進一步思索:究竟移動的基進本質為何?
在開幕活動後,還緊接舉辦國際專題講座「如何想像『我們』?」,由參展藝術家古爾努爾・穆卡扎諾娃(Gulnur Mukazhanova/哈薩克)、加藤翼(Kato Tsubasa/日本)及于一蘭(馬來西亞)分享自身創作對於國族、共同體及主體的反思與鬆動,吸引不少觀眾到場聆聽,現場觀眾隨著藝術家的對話走入複數般交織混雜的認同想像。
「游人如織」的命名靈感源自成語,寓意無數遊人就如同一塊又一塊繁密交錯的織錦,層層交疊。展覽關注探索全球流動狀態的相互關聯性和複雜性,分從四個面向切入討論,包括「遊客/游人作為主體」、「觀看之道與地景的建構」、「奇聞軼事」、「關係性空間與共同體」,由來自於李傑(香港)、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越南)、于一蘭(馬來西亞)、古爾努爾・穆卡扎諾娃(Gulnur Mukazhanova/哈薩克)、加藤翼(Kato Tsubasa/日本)、楊圓圓(中國)、他的實驗室空間集:陳侑汝(臺灣)x區秀詒(馬來西亞)以及臺灣的黃海欣、張紋瑄、謝牧岐、鄭桑溪等11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從移動的動機、路線規劃、所見所聞、遭遇他者,重新提取「游人」的能動性,循沿另類移動路徑的探索進行更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