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踏:挑戰權威和制度的表演藝術

文/袁青

什麼是「舞踏」
又為何而舞?

不要忘記
陰影下對抗暗黑的勇氣

「舞,是直覺,是對感官快樂、觸碰悲傷後的有感而發。」眼前舞者如風吹草偃般地畫面,讓我想起「滅劇場」創辦人胡嘉,解釋他的創作時,和我說過的話。
但如果,不是因為胡嘉,我可能沒有動機,搭上公車再換了小黃,急忽忽地在台北民族西路巷弄裡找到一間小劇場,並親眼直視於「舞踏」的震撼。


舞踏(Butoh);這種始於 1950 年代,飽受戰火摧殘苦痛的日本人,借由情緒緊繃的扭曲、匍匐肢體,乃至吶喊尖叫、掙扎,追求肉體和心靈解脫的「暗黑藝術」,今天雖然仍是現代舞派中的寡眾,但卻透過不同文化及地域情感的延伸和詮釋:「某種程度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燃燒吧,」與其說表演,不如是舞者對生命的反抗,對威權的反動。


胡嘉最常被問到「舞踏」在幹嘛?「那是從心裡長出來的,」不在乎形式,不拘泥派別;凝神屏息進入飄飄然「無我狀態」的舞者,像蓄勢待發的爆發力,在看似凝止的緩慢肢體動作中,反而是身心靈的釋放。


近幾年「舞踏」也嘗試跨越舞蹈語言,透過藝術,呼應瞬息萬變的當前政經局勢,香港舞者黃國財說,「不要忘記陰影下,反抗暗黑世界的力量」。情感有很多面相,也可以有不同出口;憂傷、苦痛甚至腐敗潰爛,「藝術總是給人勇氣」。藝術家常因反社會情緒,向世界提問?卻也在反抗生命的無常裡,而看見了自己。


昏暗的雨夜,我悄悄走出劇場;看罷,一派荒誕怪異肢體語言,舞出人性黑暗,為挑戰權威和制度找到出口的「舞踏」;只有我一位乘客的末班公車上,胡嘉說過,「有些愛是說不出口的。」
我想,也許強權撕裂的世界,更需要這種強烈衝擊下,卻包容著多麼柔軟的愛的隱喻。
讓我們一起「放下」吧!